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22.除上述原因外,需要补充的是,在巨人里面,我们地球的居民和灵人与属世和外在的感官有关;这种感官是生命的内层终结并作为它们的共同基础而止于其上的终点。文字上的神性真理,就是我们所说的圣言也一样,它也是为了这个原因被赋予这个星球而非其它星球。由于主就是圣言,是其首先的和末后的,所以为叫一切事物都照次序存在,祂选择在这个星球出生,并变成圣言,正如约翰福音所写的那样: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祂造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4,14,18)
圣言是神性真理方面的主,因而是出自主的神性真理。不过,这是一个很少有人理解的奥秘。圣言在字义上是属世的(AC 8783)。这是因为属世层是属灵和属天层止于其上的最低层,可以说是其它各层建于其上的根基。圣言的内在意义或属灵意义若离了外在意义或属世意义,就如同没有地基的房屋(AC 9430, 9433, 9824, 10044, 10436)。圣言是神性真理方面的主,因而是出自主的神性真理(AC 2859, 4692, 5075, 9987)。万物都是藉着神性真理被创造和做成的(AC 2803, 2894 [原文2884], 5272, 7835 [或7678])。
2269.“祂说,我在那里若找到四十五个,就不毁灭那城”表示如果良善与真理能结合在一起,人类就不会灭亡。这从数字“四十五”的含义清楚可知,“四十五”是指结合。前面已经说明,简单数字在相乘后仍保留其原先的含义;因此,大数字和小数字的含义都是一样的。“四十五”也是如此,这个数字是五和九的乘积;它因是五和九的乘积,故具有与“五”和“九”一样的含义。“五”表示一点,如前所示(649节);“九”表示结合,或结合在一起的东西(2075节);所以此处的意思是:如果良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与真理结合。在圣言中,数字表示真实事物,或状态,这从前面关于“五十”的阐述(2252节),以及数字的说明(482, 487, 575, 647, 648, 755, 813, 1963, 1988节)明显看出来。
正因“五”表示一点,“四十五”表示结合,所以本节对这些数字的阐述具有这种性质。也就是说,经上首先说“假若这五十个义人少了五个”,这句话表示若少了些许;然后说“你就因为少了五个而毁灭全城吗”,这句话表示他们会因少了些许而灭亡吗?但此后,由于五表示一点,所以经上没有再用数字五,而是说“我在那里若找到四十五个,就不毁灭那城”,这句话表示如果良善与真理能结合在一起,他们就不会灭亡。经上之所以在此说“四十五”,而不说“五十少了五个”,还因为“五”不仅表示一点(如前所示,649节),还表示分离,这在第一卷已经说明(1686节)。因此,为了可以表示结合,而不是分离,经上就用了四十五这个数字,因为“四十五”表示某种结合,如前所述。因此,就内义而言,一切细节都以一种优美的方式按着它们自己的特定顺序接连而至。
至于良善与真理的结合,这是一个无法以那种大多数人能理解的方式来描述的奥秘。在此仅用几句话解释一下:真理越纯正和纯粹,就越容易充当来自主的良善能被引入的器皿;而真理越不纯正和纯粹,来自主的良善就越难被引入真理。因为它们必须彼此对应,并且两者越彼此对应,就越结合在一起。良善决不能被引入虚假作为接受它们的器皿,邪恶也决不能被引入真理作为接受它们的器皿,因为它们具有相反的特征和性质,这一个会赶走那一个,如同赶走自己的仇敌;事实上,如果它们试图结合在一起,这一个就会吐出那一个;也就是说,良善会吐出邪恶,仿佛它是毒药;而邪恶也会吐出良善,仿佛它是催吐剂。主规定邪恶与良善之间存在这种敌对性,是为了防止它们混在一起的可能性,因为如果它们真的混在一起,人就会灭亡。对骗子和假冒为善的人来说,它们离结合在一起不远了;即便对于他们,主也小心翼翼防止它们结合。这就是为何在来世,骗子和假冒为善者的遭遇比其他任何人的都更可怕。
2250.“你真的要把义人和恶人一同毁灭吗”表示主因对人类的爱而悲伤,以及祂出面求情,尽管他们是邪恶的,但良善仍要被赋予他们,或说仍然要有与良善的联结。这从这些话,尤其18:25中的话所闪耀出的爱之热情,以及“义人”和“恶人”的含义清楚可知:18:25说:“你绝不会做这样的事,使义人与恶人一同死亡,让义人与恶人一样。你绝不会这样!审判全地的岂不行公平吗”;“义人”是指良善(参看612, 2235节);“恶人”是“义人”,也就是良善的对立面,因而是指邪恶。本章的这些话和其余的话也清楚表明,这是一种求情。当主在世上,尤其处于一种谦卑状态时,祂为人类求情。因为在这些时候,祂与耶和华说话,如同与另一个人说话,如前所述(1745, 1999, 2004, 2159节)。但在荣耀的状态下,即当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合一,并且本身成为耶和华时,祂没有求情,而是表现出怜悯,并出于自己的神性提供帮助,施行拯救。正是怜悯本身构成求情,因为这就是它的本质。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